当前位置:香港爱心供卵中心 > 资源中心 > 正文

陕西省生猪产业竟如此发达,占全国肉类消费近80%,相当于21.5公斤

2024-04-27 14:41作者:admin

编辑|历史安利官

截止2014年全省统计,出栏5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户约为7200户,年出栏超过500万头,规模化程度超过40%。

1996年全省生猪存栏为656.6万头,2004年是存栏达到805.4万头,2014年一月达到884.4万头。

据记载资料显示,1996年,陕西人均猪肉产量为17.9公斤,2006年达到20.7公斤。

2013年,全省人均猪肉占全国肉类消费的接近80%,为21.5公斤左右。

有数据可以看出,陕西省生猪存栏稳步增加,规模化程度也不断提升,农民收益普遍提高,为陕西省生猪产业高产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陕西生猪产业发展的优势

陕西地方培育品种主要有汉中白猪、关中黑猪、八眉猪等等,汉白猪肉质性能与胴体品质俱佳,关中黑猪肉质鲜美堪称一绝,在这基础上建立,陕西建立多个原种猪场。

如汉中市宁强原种猪场、鹏程原种猪场,基础母猪上千头,关中黑猪的提纯扩繁是陕西省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,八眉猪、黑河猪的存栏量也在稳步提升中。

不断加强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,投入扶持资金对地方品种进行保护,使得陕西地方培育品种不断发展。

加之全省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,为陕西省良种繁育体系更添动力,随着陕西省养猪业的不断发展,企业龙头和服务配套体系也不断壮大的完善。

洛川县百万头生猪大县的建立,产业发展模式为畜果结合,以猪促果,双向发展,实现共赢。

据统计,洛川县生猪存栏已突破40万大关,出栏头数已突破50大关,以养猪业实现当地农民增收647.5元。

潼关县也是陕西生猪发展体系建立的示范点,全县生猪产业发展迅速,生猪存栏量达5.5万头。

加上国家和陕西省生猪产业体系的支持,陕西省生猪的体系发展包括产前、产中、产后的服务都得到很大的提升。

陕西龙头企业石羊集团、本香集团相继建成年出栏十万头以上的标准化育肥猪场。

天兆集团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的引入,其建立的“1+2+4”模式,合理的猪场布局,适宜的条件,节约了成本,提高了效率。

这都给陕西生猪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甚至对西北地区的市场都产生重要影响,生猪产业的不断发展,对稳定猪肉市场,加快产业转型有重要意义。

智能猪业即物联网在养猪业的应用,通过智能感知、自动控制、监控预警等技术,提升养殖生产水平,提高工作效率,降低能源与投入品消耗,可以极大推动养猪业的发展。

①产品追溯:

通过电子标签技术对猪肉进行全程追溯,保证猪肉质量。

这方面我国前几年已有大量研究,形成了追溯到头、追溯到批、追溯到场等多种方案,但还没有一种方案能在市场上广泛应用,涵盖全国的追溯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,这是下一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。

②精细养殖:

根据每一个体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生产状态进行个性化饲养,最大限度提升个体的生产成绩,由于全过程由电脑自动控制,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,减少了饲料、兽药等的无谓消耗。

目前在部分猪场采用的“母猪自动饲喂系统”即是属于此类。

③智能装备:

包括智能猪舍、智能饲喂站、智能粪污处理、自动检测与报警等。

所有智能设备能通过控制中心进行自动协调与管理,对提升管理水平与降低管理成本有显著作用。

在这次会议中,我国保证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降低40%~45%。

我们不难理解,粪尿排放在“碳排放”的贡献最大,主要有四个方面:
第一:当猪场需要消耗能源,而生产这些能源是要排放温室气体的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
第二:畜禽所吃的饲料生产过程中也是需要要排放温室气体。

第三:畜禽呼吸也在做贡献。

第四:是畜禽粪便的处理要排放温室气体。

刚才我们说粪物量巨大,因此养猪业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也非常大。

总的来说,没有低碳畜牧业,就没有低碳生活,解决养猪业的碳排放问题是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。

陕西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

由于受传统养殖模式的影响,千家万户的家庭式养殖仍是占全省超过一半的份额。

高度分散的传统养殖模式必然阻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,特别是阻碍养猪业的总体生产水平,良种繁育体系难以推广,疾病预防体制不健全,肉品种难以有质的提升,这样增加养殖收益也就无从谈起。

数据分析表明,全省能繁母猪约90万头,但无序杂交母猪就占了65%以上,大大降低了育肥猪的杂种优势。

长此以往,就容易出现商品猪饲料转化率低,饲养时间长、饲养收益低。

成为了高投入、低收入的产业,对陕西省生猪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(约每头猪损失50元左右)。

母猪是产业发展的基础,稳定而高品质的能繁母猪稳定是根基,加之近来肉价持续走低,肉贱伤农,养殖户积极性普遍受到挫伤。

养殖户在低价时滥杀母猪,高价时又高成本买入货源很少的仔猪,成为了恶性循环。

而随着国际国内粮食价格不断上涨,饲料成本却越来越高,猪价持续低迷,养殖户补栏数降低,影响存栏数的稳定性,造成猪价的再一次波动。

我省生猪产业在全国生猪养殖所占比重尚小,据统计,我省存栏量截止2014年占全国存栏量的2%,近几年也在1.8%左右徘徊。

数量上没有优势,质量上发展又受阻,严重削弱了陕西省生猪产业的竞争力,良种繁育体系是支撑全省商品猪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,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配套系生产。

我省无论从原种猪场拥有数量上还是种猪质量上,都滞后于全国品均水平,养猪业的科技进步都相对滞后,良种繁育建设的现状不如人意。

地方重点培育品系如关中黑猪或传统地位的“杜长大”原种都没有达到一定存栏规模,基础母猪的偏少直接影响科学的选育,高品质肉品难以有数量上的提升,育肥猪供应不足。

配套系母猪生产的严重缺漏阻碍了全省生猪繁育体系的建设,产业扶持政策没有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养殖户手里,资金套现问题时有发生。

养殖户在亏本是没有得到相应的补贴,而在盈利时,却要层层通过贩运商、屠宰商、零售商的分享,由于众多中间产业链的影响,收益也较少。

近几年,受到省内外疫病疫情的影响,主要是“蓝耳病”、“口蹄疫”等传染性强的疫情影响,而养殖户的防疫能力又不强,政策的扶持就尤为重要。

而养猪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足,是养猪风险提高,养殖户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,养殖企业也承担了较大的投资风险。

有越来越多的散户迫于重压而放弃养殖,短期内对生猪产业发展不利,阻碍生猪产业化、商业化发展。

陕西省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

根据陕西现有猪种资源,一方面要切实加快汉中白猪、八眉猪、关中黑猪等地方猪种专门化品系的培育研究,主攻目标应该放在产仔率和抗病力方面。

另一方面,生产与科研并不矛盾,在积极开展专门化品系培育的同时,生产上可先行一步,最具实用价值和可行的配套组合应该是杜大(长)汉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。

汉中白猪被毛全白,肉质良好,疫病抵抗力强,与杜洛克、大白或长白配套杂交后,被毛颜色与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基本一致,瘦肉率可保持在60%左右,完全能够满足我国消费者对瘦肉含量的消费需求。

关中黑猪、八眉猪因其被毛为黑色,配套后被毛颜色可能不利于当前屠宰加工厂对毛色选择喜好,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测定后确定。

从现在起,要将此项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,安排专项经费,责成科技部门开展试验测定和示范推广工作,为全省推行优质猪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。

陕西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近几年发展很快,尽管存在诸多问题,但目前仍有一定市场,要作为主推品种继续使用,但所占市场份额要逐步减少,而优质猪肉(纳入一定比例的地方猪种配套系)生产要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,最大限度地增加市场占有量。

从2010年,利用5年时间,初步建成区域特色显明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,配套系杂交商品猪出栏比重达到出栏总量的一半以上,优质猪肉的产量有明显增加。

一是改扩建省原种猪场、汉白猪核心场、关中黑猪核心场和八眉猪核心场,杜洛克、长白、大约克单品种基础母猪存栏力争达到300-400头规模。

汉白猪、关中黑猪和八眉猪核心场,基础母猪存栏力争达到200-300头规模,为充分利用现有高质量国外猪种和我省优良地方猪种资源,开展配套系杂交利用提供种源保证。

二是重点扶持和提倡国有或集体所有小型种猪场,转变办场方向,实施配套系杂交种母猪生产。

5年内,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以上的县区,均须建设起3-5个基础母猪存栏100头以上的配套系杂交种母猪生产场,全省配套系杂交种母猪生产企业总量达到100个以上,确保高品质商品仔猪的生产和供应工作。

就全省养猪行业现状看,养猪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各自为政,比较松散,直接影响到全省养猪产业化发展。

我国加入WTO后,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,如果这种状况继续维持,产品销售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。

组建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,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行业有效地整合在一起,是我们必须下功夫解决的问题。

我国一些先进省区对原有养猪协会按照国际惯例实施改革,效果很好。

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机制上,即:自治、服务、协调和自律,上海、江苏围绕四个机制赋予行业协会10项职能,主要有:

行业培训、技术咨询、信息交流与产品推介;参与行业发展、改革与行业利益有关的政府决策;代表企业进行反垄断、反倾销并实施调查、确认和诉讼;制定行业规范、服务标准及行规行约等;通过法律授权、政府委托开展行业统计与调查、发布行业信息,实施价格协调、行业准入资质审核。

要解放思想创造条件,借鉴国内先进省区成功经验与做法,逐步组建起新型的养猪行业协会,承担起全省养猪产业化和优质猪肉开发的重任。

参考文献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